三、请根据“给定资料 3”,就如何治理违法违规网络弹窗提出建议。(20分)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针对性强,建议合理可行;(3)字数不超过 400字。
一、材料分析
3.当前互联网治理力度持续保持高位。据国家网信办信息,2020 年三季度,全国网信 系统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约谈 1211家网站平台,警告954家,暂停更新 489 家。但某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弹窗仍在传播色情、赌博、暴力甚至诱导自杀等违 法信息,成为增大安全风险、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毒疮”。
某大学副教授刘某告诉记者,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违法信息弹窗,严重干扰教学秩序。“违法弹窗有向线上教育领域蔓延的势头,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此类网络弹 窗还可能引发安全风险。此前,江苏一名学生受免费赠送游戏皮肤弹窗信息诱导,被骗5.4万余元。一位多年从事网络色情案件查处工作的民警表示,当前部分网站盈利能力不足,涉黄赌等违法生意“来钱快”,经营违法低俗信息弹窗是不少网站的主要盈利点。
记者发现,有不少商家在网上经营“弹窗广告”业务。“国家虽禁止了部分运营商弹窗广告,但我们有办法和网络运营商合作。”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客服告诉记者,公司经营弹 窗广告业务已超过10年,任何信息都能投送,手机APP和电脑网页均可显示,价格为6000 元100万次曝光或2.5万次点击。
“我们的弹窗覆盖面很广,可以根据登录者搜索或浏览过的内容精准弹窗。”记者根据该客服的介绍进行了调查,发现此类商家在接单后会通过技术手段非法搜集并分析网络用户上网行为数据,掌握他们的年龄、性别等重要信息,以此对网络用户进行分类。之后商家会根据广告主要求设置合适的标签用户,在他们上网时进行追踪并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做到“精准定位”,且能实时监控分析投放效果。
某知名高校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某提醒,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要求网络运营者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部分网络运营商为赚取广告分成,对违法弹窗睁一眼闭一眼,甚至同流合污,没有承担起营造更加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责任。”
多名基层执法人员均表示,实践中存在违法获利与处罚不相称、处罚乏力的情况。“不法分子往往一个月能获利 数万元,有的甚至短时间能赚上百万元,而其面临的处罚却相对较轻。有不少人接受处罚后重操旧业。”一位地方工信部门负责人透露,当前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在非法弹窗治理方面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得以浑水摸鱼、逃避监管。
业内人士建议,应构建更高效、开放的监督体系,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合作,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
臧某认为,治理“毒”弹窗难度大,与我们的法律法规滞后有关。虽然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与执法工作有所推进,但专门针对弹窗广告经营规范以及详细针对弹窗方式、安全标准、运营边界等具体行为的规范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