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后,社会工作者小李来到其居住的社区,向居委会了解其家庭和生活状况,并拟定了一份初次面谈提纲。小李的做法属于( )
A接案准备 B.接案面谈C面谈安排 D.问题界定77.【答案】BCDE
【模块】定性研究方法——定型研究方法的特点
【难度】适中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是把被研究对象视其为自己人,主要方法包括:观察法、访问法和个案研究等。BCDE都可以通过访问法和观察法了解到具体情况。A选项要排除机构的影响,需要把被研究对象视为外人,需要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解决。所以正确答案选择BCDE。
【知识链接】
项目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基本概念 | 定量研究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工具,收集量化资料 ,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定量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 | 定性研究注重具体独特的现象,收集和分析非数字化资料,描述回答者所经历现实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等,探索社会关系,从而对个体进行理解、阐释和深度描述。 |
常用方法 | 问卷调查、实验研究 | 观察、访问、个案研究 |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 旨在排除研究者带给研究对象的“观察者偏差”,研究者往往被研究对象视为外人,并要求在过程中体现价值中立。 | 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源泉,花费相当多时间深入到具体情境中,研究者尽量设法让被研究对象视其为自己人,并尽量站在对方立场审视、领悟和分析具体事实。 |
研究和理论的关系 | 主要进行演绎推理,依托某些原理,形成在特殊场景中的假设,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因此是一种理论检验。 | 不一定要事先设定假设,其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的提炼和归纳,因此是一种理论建构。 |
研究策略 | 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探索,归纳提炼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然后进行研究设计,再依托问卷、量表工具等标准化、系统化工具收集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 | 定性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则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灵活变化,通过观察、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根据研究者的过程感悟,修改、完善和深化研究,以深入理解所研究的具体现象。 |
资料特性 | 主要收集和分析量化资料、可操作变量和统计数据,如社会工作培训项目参与者对教师专业分享的评价。 | 主要获取描述性的信息,如探究某学生从一般大学本科生转变为重点大学研究生的适应过程。 |
结果范围 | 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导意义。 | 注重研究对象、有助于发现研究问题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 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景,需要发现服务对象的主观理念,适用于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
定量与定性研究关系 | 对于具体研究而言,采用何种研究方式及具体研究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些议题只能采用采用定量研究,如分析学生统计资料以把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潜在需要,就只能采用统计方法。有些议题只能采用定性研究,如审视社会工作者制订的个案工作计划书并提出完善建议。有些议题则两种方法都可以釆用,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了解社区民众的需要,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研究者究竟采用哪类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两者并无高低优劣,只有适用场合之别。虽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存在区别、适用场景也不同,但是两者并非截然对立。由于认识事物和解构现象的逻辑不同,因而两者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 | |
小结 | 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被视为旁观者,并以自己的视角解剖研究对象的世界;研究一般是结果导向;依托某些理论提出若干假设,并接触性的或控制性的手法搜集数量资料,其资料是非整体的,其结果具有一般性,有时具有可推论性。 |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被视为自己人,研究者依托研究对象的视角把握资料;研究注重过程;理论往往是研究结果的提炼产品,研究者通过观察、访问等非控制性的、自然的手法搜集非数量的资料,其资料具有整体性;其结果只反映对象的情况而不具有一般性和推论性。 |
【本题结束】